欢迎来到紧固件工业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紧固头条> 工业聚焦

创新引领发展|在筑制造业央企高质量发展见闻

来源:贵阳日报 2022-08-29 浏览:4978
强省会必须强产业,强产业必须强工业,强工业必须强制造业,强制造业必须强央企制造业。近年来,贵阳市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以产业发展打造新高地,以创新驱动激发新活力,大力推动央企制造业在内的“1+7+1”重点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作为产业发展的“顶梁柱”、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在筑制造业央企聚焦主业、稳中有进,不断加强技术创新,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柔性生产等新模式,培育壮大新动能,向着新型工业化迈出坚实步伐。

千帆竞发势如虹。贵阳贵安强工业指挥部办公室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在筑央企制造业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486.2亿元,同比增长8.8%,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的31.3%。近日,记者走访了部分在筑制造业央企,探访其高质量发展背后的“密码”。

挖潜增效产销旺


完成销售收入8亿余元,同比增长65.02%;实现利润4255万元,同比增长325.5%……今年上半年,中车贵阳车辆有限公司在宏观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情况下强势增长,交出了一张可圈可点的成绩单。

“面对疫情影响、原材料涨价等不利因素,我们外拓市场、内抓管理,全力加大挖潜增效力度,促使生产经营品质不断提升。”中车贵阳车辆有限公司总经理高健说,通过统筹协调、科学排产,生产单位协同发力、相互补位,生产效能较去年同期增长1.5倍,上半年完成铁路货车造修8349辆的好成绩。

挖潜增效,正是中车贵阳公司积极开源节流、抢抓市场机遇的生动写照。

在聚焦修造车辆主业的同时,中车贵阳公司持续优化布局结构,扩大有效投资,加快相关产业项目落实落地,增添发展后劲——货车、机车、城轨弹簧产品市场份额持续提升,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8204万元,同比增长112.86%;取得钢结构工程专业承包一级资质,成为贵州省首家具备此资质的钢结构企业;铁路平车木颗粒增强复合地板项目持续推进,自动化生产线全面建成并实现批产;智慧停车业务市场取得新突破,获得项目订单500余万元;风电项目已与相关地方政府达成合作意向……

同时,围绕成本控制这一目标,中车贵阳公司积极配合集团总部开展集中采购工作,加大与供应商的谈判力度,上半年累计降低采购成本742万元。“以前公司内部的物料代码可能有上万条,同一个物料可能存在三四种代码。”高健说,通过集中清理,如今物料代码的数量缩减至4000余条,不仅节约了反复查询的时间,也让采购管理流程更透明、更有可比性。此外,中车贵阳公司今年还加大了对餐饮、招待、维修等15项综合费用的管控力度,上半年共节省支出上千万元;深入开展“改善不良,杜绝浪费”专项活动,减少制造及管理过程中的不良现象。

“下一步,我们将立足央企优势、发挥央企所长,围绕智慧城市建设,在轨道交通、智慧车库等方面发力,与贵阳贵安携手开启更多合作,全力在‘强省会’行动中展现应有的央企担当。”高健说。

智能制造增动能


智能制造是数字化转型的主攻方向,也是数字经济战略在制造业层面落实的主要体现。通过数字化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能够优化企业流程、提高生产效率、更好地保障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走进贵州航天林泉电机有限公司办公楼大厅,墙壁上的八个红色大字让人印象深刻。作为航天微特电机、伺服驱动控制、二次电源及小型化遥测设备的专业研制生产单位,林泉电机的产品已广泛运用于多项国家重大专项和高新工程,是集研究、设计、试制与生产于一体的现代航天企业。

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多品种、小批量成为林泉电机生产订单的常态。与大批量的生产方式相比,这种生产方式不易实现自动化,生产计划与组织也较为复杂。在智能制造已成为发展方向的今天,如何推动企业转型?林泉电机选择迎难而上。

“在源头,公司建立信息化系统统一生产调度工作,提前储备好相关原材料,及时根据订单自动排产。同时,引入30多台非标自动化设备,对现有的10条柔性精益生产线进行升级改造,生产效率整体提升20%以上。”林泉电机副总经理彭毅说。

目前,在林泉电机的机加车间,筹划升级改造的4条全自动生产线首条已经投用,除上下料需要人工操作外,车、铣等工序均由设备自动完成;在柔性精益生产线上,在主要设备不更换的情况下,通过对部分工装进行调整、按需组合,满足了多品种产品生产,提高了设备利用率,实现了产品加工的无缝切换。“在产品质检阶段,我们也采用先进设备替代以前的人工作业,可以对产品的相关参数进行实时检测、自动记录、自动存档,既减少了员工的工作量,也确保了产品质量更稳定。”该公司工程技术部副部长余贤科说。

得益于智能制造等工作的有力开展,今年上半年,林泉电机不仅保质保量完成了相关产品的交付工作,还实现销售收入7.59亿元,同比增长超39%。同时,该公司还获评贵州省2022年“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创新引领促发展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央企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在筑制造业央企在参与贵阳经济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作用,为工业发展赋能。

位于白云区的中国航空工业标准件制造有限责任公司,践行航空报国、航空强国的初心和使命,生产以螺钉、螺母等为代表的互连、可靠、高端的标准件拳头产品,成为国内外航空、高铁、汽车等领域专业配套的必备部件。


中航标,航空紧固件,中车贵阳,标准件,制造业


“公司今年上半年的市场营收同比增长44.41%,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来自于新品的贡献。”谈到创新对企业带来的发展动力,中国航空工业标准件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陈栋感受颇深。他说,创新已成为公司的传承,今年新品研制已立项数十项,已按计划完成专利申请20项。

高精度、高强度、耐高温、耐腐蚀……航空制造业的门槛高,对配套标准件的供应质量也有着严苛标准。受多种因素影响,在我国航空航天领域,多年以来某种高端的标准件要从国外进口,成为限制行业发展的难题。作为知名的航空航天产业配套企业尤其是央企,中国航空工业标准件制造有限责任公司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在国外严密封锁的前提下,没有任何借鉴,中国航空工业标准件制造有限责任公司的技术人员遵循标准件的产品逻辑,一次次冲击失败后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在通往成功的路上耐心探索。经过不断的技术攻关和大量的科学试验,功夫不负有心人,中国航空工业标准件制造有限责任公司最终掌握了该标准件的生产制造技术并实现国产化替代,获得了广大客户的认可。

“推动科技创新,关键在于人才,我们积极构建创新载体和平台,支持科技人才在创新活动中成就事业,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陈栋说,在去年12月召开的贵阳市委人才工作会议上,公司获得“强省会”人才政策奖补支持的500万元“人才创新平台”奖励资金。

为更好地促进创新,一方面,中国航空工业标准件制造有限责任公司纵深推进产学研合作,与中铝研究院等行业优势单位合作,开展新型紧固件开发等工作。另一方面,该公司加强人才培养工作,出台相关制度,对技术开发等关键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额外奖励。今年3月,该公司对员工积分晋升制度又做了一次复核,旨在用绩效和创新引领员工努力的方向,提升员工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行棋观大势,落子谋全局。贵阳中车公司等制造业央企生产经营的持续向好,只是在筑央企制造业做大做强的一个缩影。据贵阳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持续优化企业服务,推动与新兴际华集团、中车株洲所等战略合作协议的落地落实,启动贵安航空航天基础件(材料)产业配套基地等项目建设,加快建成贵安航发精铸高温合金涡轮叶片基地(一期),力争在筑央企制造业今年完成工业总产值950亿元。
编辑:紧固件工业网
相关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紧固件工业网立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