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前瞻|紧固件行业将迎立法护航、科技赋能、全球布局新机遇
2025年全国两会释放的政策信号,为制造业尤其是紧固件行业指明了发展方向。
从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的加速推进,到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赋能,再到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协同升级,这些政策动向不仅为行业注入信心,更揭示了未来五年内的关键趋势。
解读人大首场发布会关注的核心议题,以及两会期间一系列提案,深入分析今年紧固件行业将会受到的战略影响。
01
民营经济促进法:
构建公平竞争生态
激活行业创新动能
人大期间,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的审议成为焦点。
作为中国首部针对民营经济的专项立法,该草案明确提出“保障公平竞争”、“支持科技创新”等核心条款,为紧固件行业的中小企业创造了更优发展环境。
公平竞争机制落地
草案强调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之外的领域“一视同仁”,打破传统行业壁垒。
对于紧固件企业而言,这意味着在参与国家重大工程、政府采购项目时,将获得与国有企业同等的竞争机会。
例如,草案明确禁止招标投标中的所有制歧视,有助于中小型紧固件企业进入高铁、新能源等高端供应链。
科技创新支持加码
草案首次将“鼓励参与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写入法律,结合新质生产力立法要求,企业若在轻量化材料、智能紧固技术等领域取得突破,可享受税收减免、研发补贴等政策红利。
如高强度钛合金螺栓的国产化研发,或将获得专项基金支持。
融资环境优化
针对行业普遍存在的融资难题,草案提出完善“融资风险分担机制”,推动供应链金融创新。
未来,紧固件企业通过应收账款质押、知识产权融资等途径获取资金的便利性将显著提升。
这一系列政策将推动行业从“价格竞争”转向“技术竞争”,具备核心创新能力的企业有望在细分市场占据先机。
02
人工智能技术:
从生产优化到质量革命
的“智造引擎”
人大发言人回应中国人工智能企业崛起时,DeepSeek等人工智能企业的崛起被多次提及。
可以预见,AI技术正成为制造业升级的重要驱动力。对于紧固件行业而言,AI的应用将重构生产全流程:
智能化生产管理
通过实时监测设备数据,AI可预测生产线故障,减少非计划停机。
紧固件厂商引入AI系统后,设备综合效率(OEE)可提升18%,年节约维护成本超500万元作用。
在工艺优化方面,AI算法能动态调整热处理参数,将产品硬度波动范围缩小至±1HRC,显著提升一致性。
质量检测革命
传统人工质检的漏检率约2%-5%,而AI视觉检测系统可将缺陷识别准确率提升至99.9%。
据测算,企业采用AI质检后,客户退货率从0.8%降至0.1%,年节约质量成本超2000万元。
供应链协同升级
AI驱动的需求预测模型,能精准匹配库存与订单周期。
紧固件企业通过AI精准的需求预测、动态库存管理、自动化采购流程和优化原材料使用方案等多方面的应用,显著提高库存周转率和减少了原材料浪费,库存周转率提高30%,原材料浪费减少15%。
03
国际竞合:
全球化布局与
区域市场深耕
发言人强调“反对泛化国家安全概念,反对将经贸科技问题政治化”,主张通过平等磋商解决贸易争端,这对近年来出口数量占国内产量比重维持在40%左右的紧固件行业至关重要。
国际市场变化
短期看,中美关税博弈仍存不确定性,但“一带一路”推动海外市场潜力释放,东盟、中东等新兴市场基建需求爆发提供新增长。
企业需加强属地化运营
如东南亚设厂规避贸易壁垒,同时针对区域需求开发定制产品。
例如中东高温环境下的防松动螺母、北欧极寒地区的低温韧性螺栓等。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被重点提及
政策推动的“硬联通”与“软联通”协同发力,将释放大量交通、新能源基础设施订单。
广东省在2024年重点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计划安排987个重点项目,年度计划投资总额为6492亿元。
而“湾区标准”体系的完善,能帮助珠三角企业突破技术壁垒,加速产品进入港澳及国际市场。
本土企业可依托地理优势,与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形成配套协同。
04
未来展望:
技术领跑与
生态共建
综合两会政策导向,紧固件行业的未来将呈现三大趋势:
技术高端化
航空航天用耐高温紧固件、海洋工程用防腐涂层螺栓等高端产品国产化率有望从30%提升至60%。
生产服务化
从单纯产品供应向“解决方案输出”转型,若提供螺栓智能拧紧系统集成服务,毛利率可提升至40%以上。
合作全球化
通过参与RCEP等自贸协定,构建“中国研发+海外制造”模式,规避贸易壁垒。
目前两会还在进行中,但已为紧固件行业发展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以技术创新为核,以合规安全为基,以区域协同为翼。
企业主动拥抱变革,在政策红利与市场挑战中寻找平衡,方能在这场产业升级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